您的位置: 高仿表 >> 手表百科>> 劳力士手表知识 >> 商家宣传的各种印记只是忽悠,真正懂表的人不屑各种印记

商家宣传的各种印记只是忽悠,真正懂表的人不屑各种印记


世界上各行各业的证书或印记有无数多种,何时产生已不可考。我们关注的是其中资格(或品质)类的证书,即对人的资格或物的品质的认证。可以凭此一证,判断你是什么阶层资历的人、这是什么种类档次的物。而现在讨论的只是对物的品质证书,再具体一点,事关钟表品质认定的证书或印记,更加专注一点,是对机芯的品质认定。聚焦到这一点,才是表迷的兴趣点。


钟表的证书或印记如何产生和发展,本期已有大量考证。我只是多嘴几句,演变到今天,对表坛是否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


8.1.jpg


证书或印记其实就是一个产品标准。怀表草创之初,表厂都是作坊式的,规模不一大小各异,没有(也没必要)耗费自己或公共资源去搞钟表标准,质量好坏就是靠自己吆喝或靠顾客试错。后来的日内瓦印记就是一套标准,从商业上说,它的出现是保障日内瓦地区的机芯美观和品质,让顾客一看到日内瓦市徽就可以放心购买。日内瓦印记的另一个作用是原产地保护,非日内瓦生产的腕表即使质量超过日内瓦印记也不能烙这个印,类似Swiss Made,也是产地保护。但近几年瑞士表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瑞士制造”就加入了具体限制,规定多少百分比的零件要原产于瑞士,而不仅仅是在瑞士装配,也就是说,现在瑞士政府想把Swiss Made也弄成一个印记。


8.2.jpg

图片源自网络


在今天,作为一个现代企业,ISO的条文规定,任何产品都必须有生产标准,瑞士表厂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所有没有任何证书和印记的现代瑞士表,其实都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标准(企标),我们姑且把日内瓦印记或天文台证书这类公开的文件理解成国家标准(国标)。在中国,是这样规定的:所有产品都必须有生产标准并且要达到国标,暂时没有国标的可以自行制定企标,在当地技监局备案。有国标的产品也可以执行企标,前提是企标要高于国标。所以,不执行国标的产品有可能是更好的产品。


8.3.jpg


证书的产生从立意和初衷来说肯定是正面和善意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尤其在中国这种转基因土壤特别肥沃的国度,证书的异化也是顺理成章。


产品证书的其中一个作用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作出快速抉择,证书对应或暗示的应该是产品的优质,至少应该达标。但证书只是监管部门颁发的一张纸,与产品的实际质量并不直接挂钩。对于部分聪明的中国人,自然有很多取巧的空间,最后可能把证书异化出相反的效果。


8.4.jpg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到较高档次,其商标可以申请《著名商标》,这是省级工商部门审核后颁发的。再牛逼一点,还可以申报《驰名商标》,由国家总局审批,有更严格的门槛,企业获批之后当然也有销售宣传上的优势。


我所在企业的销量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产品商标在2002年就是《著名商标》,但我一直觉得未够火候申请《驰名商标》。谁知道,不知不觉间,这些年很多在同行倒数的厂家都是《著名商标》了,其中一个屡遭索赔的还是《驰名商标》。与此同时,不断有中介忽悠我申报《驰名商标》,十几万包搞定,最后有一个说几万也有交易。这使我马上对“驰名商标”变得非常不屑,感觉它代表的是与优质相反的某些潜规则,我断定这个《驰名商标》快要报废了。果不其然,2014年5月1日,工商总局发文,禁止以《驰名商标》在产品广告上宣传,一下子,这些中介就销声匿迹了。你想,不能拿来忽悠客户,谁还稀罕这个证书?其实到了《驰名商标》满天飞的时候,就算工商总局不禁止,真正有品位的企业决不会拿这个招牌往自己脸上贴金,那是扇自己耳光呀!


8.5.jpg

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例子在中国可以举出无数,“优质产品证书”、“客户信得过产品”、“全国销量第一”、“金质奖”、“银质奖”……先不说假证,就算真的由有关部门颁发,又能有多少含金量?至于人的资历证书,从小小的电工证到博士学位,无不夹杂中国特色,甚至院士内部也传出打假声音。


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中国特有,在商业的威迫利诱下,欧美亚非,概莫能外。想办法运作出一张证书,总比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到证书的标准要容易得多。


8.6.jpg


我先讲讲表盒的故事,其象征意义类似印记。


借表盒吸引眼球,是当今表厂至关重要的竞争点。他们宁愿机械换石英、金壳变钢壳、钢带转橡胶带,却丝毫不敢在盒子上偷工减料。这种情况,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势。名老牌子的表盒考究一点,尚在情理。相比之下,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表坛新秀,其盒子就显得过分夸张,王寂减肥成功后未必可以搬得动。这些新晋,如果要赶上百达翡丽,起码超过一个世纪(还要假设百达翡丽从此不再进步),而要在盒子上赶超,只是一夜功夫。大家都渴望用种萝卜的方式收获人参,唯有把心思花在表盒上。


与表盒的心态相似,短时间内一窝蜂地拿个印记弄个证书大多是想走捷径,但当然,比表盒更靠谱更有良心,也更困难。


8.7.jpg

1. F.P.JOURNE Sonnerie Souverain;2. KARI VOUTILAINEN Masterpiece 7;3. PHILIPPE DUFOUR Simpcy


前面说过,日内瓦印记,大体类似国家标准,但非强制执行。没有印记,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执行自己的企标,不然,全世界的表厂都要搬到日内瓦去了。精工表的企标就比瑞士天文台高,朗格机芯的企标也显然比日内瓦印记高。所以,没有天文台和日内瓦印记的手表也可能是很好的手表。比如独立制表人Dufour和Voutilainen,日内瓦以外的制表圣地侏罗山、拉绍德封和力洛克,都被印记排除在外,但照样名表辈出。至于F.P.Journe,虽然身处日内瓦,压根就没想过要沾这个光,资深表迷还是趋之若鹜。


取得印记和证书只是故事的开始,很多商业竞争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轮回:自己的利益受损,就抱团搞一个标准,提高准入门槛,让小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到后来局面失控,阿猫阿狗都跳进来跟你一起玩,自认清高的就不屑同流合污,只能跳出围城,另起炉灶。鉴于这种考虑,百达翡丽在2009年宣布放弃坚守了一个世纪的日内瓦印记,因为自己的企标(就是PP印记)所囊括的范围和达到的品质,已经超过日内瓦印记。


8.8.jpg

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印记


百达翡丽当然有权拒绝任何印记,就像我拒绝《驰名商标》,但大肆宣扬自己的印记就让人费解了。PP印记并非公认的标准,无需由什么部门颁发,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公正组织的约束,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内控标准,把它吹上了天似乎稍欠厚道有失斯文。我们敬重百达翡丽,只是喜欢这个品牌,与PP印记几无关系。就等于一篇好文章,署上“嬉泳麟”就足够了,如果刻意在名字后面加括号(著名钟表收藏家和评论家),就变成了PP印记,显得滑稽。几年前我收到一张名片,上面写了几串职务,尾巴加括号(副处级),我马上转身跑进洗手间,不是憋尿,而是憋笑。


所以到最后,最可靠的不是证书印记,而是品牌本身。但品牌建设是百年大计,等不及的就只能拼命挤进印记利益圈或沾亲带故以求速成。


8.9.jpg


说到底,是否有证书印记并非判别好表的唯一标准,个别极端情况下还可能是误导。但大体而言,对欠缺钟表知识的入门者,还是一个正面的提示。关于印记证书之类的知识,其实算不上是钟表知识,只是钟表的商业知识。我一直强调,要知道钟表知识和钟表商业知识的区别,热衷于收藏研究的表迷,尤要认真学习钟表知识。当前表坛很多所谓意见领袖,兜售的大多是商业知识,比如,背诵某些品牌的诸多型号,熟知某一系列的产生和变迁,记住热销品牌的价格表,转述几个曲折的品牌故事,还有各类名表的购物地图……等等。品牌公共和钟表媒体给我们灌输的也基本是商业知识。至于广告,连商业知识都够不上,充其量是信息。


8.91.jpg

图片源自网络


而真正的钟表知识是钟表的结构和运作原理、制作难点,钟表(而不是某个品牌)的起源和沿革,与其他艺术的交汇和发展,功能之外的美感与修饰,钟表品牌及部件的真伪判断和品相评估,手工与CNC的质感和价值异同,以及自己独特的钟表审美……等等。钟表知识有五百年的历史,在中国起码也有两百年,而钟表的商业知识就只有不到20年的辉煌,却已经把几百年的钟表知识盖得严严实实,使一些很少买表的“表喷子”(天津话),靠看杂志逛表展就把自己炒作成了钟表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入行时所有钟表杂志尚未创刊,大陆也没有品牌活动。缺乏商业知识的启蒙和哺育,使我总算还能区分钟表知识和钟表商业知识。


其实,这么一期研究证书印记的诸多文章,对于有钟表知识的人,讲的几乎都是废话。一表在手,他们只需用寸镜瞄一眼机芯,再测一下频率,就可以立判高下,根本不用管什么证书印记。


时间:2017-11-27 上一个:90、00后鲜肉让人咋舌的腕表时尚路  下一个:XF青铜沛纳海671 沛纳海3日动力pam671潜水腕表
品牌推荐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热词